刘峰律师
广州刑事律师
只接受刑事案件辩护委托
电话:
18613049494
辩护
专题
毒品犯罪案件 财产犯罪案件 官员犯罪案件 人身类犯罪 老总犯罪案件 特殊类犯罪 侦查阶段 审查起诉 一审 二审 申诉 拘留 逮捕 取保候审 无罪辩护 不起诉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律师文章 >> 正文
刘峰律师:每个人的同与不同——回答一位医学博士的提问
2023-5-15 12:25:16
浏览:
本律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法律咨询,尤其是电话法律咨询,洽谈案件请前往律师事务所。



那天晚上,我的一位当事人约我吃饭。开启了聊天模式。她自己是一位中医学博士和省级医院的主任中医师。而且师从国内顶尖的中医领域的大家。

我不懂医学,但我多少还是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巨大差别。西医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尽管其间还涉及到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等诸多更为具体的科学学科,但一般来说,不大牵涉哲学。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就我所了解,中医的一个核心概念“辩证施治”已经从一开始,便把中医这门有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学问和哲学联系到了一起。几乎不可分家。而且刚接触,我就发现她对佛学还有着不一般的接触。

可能是因为工作关系的角色所致,我毕竟是她们家的律师,基于对我的尊重,那天,自然,很快,把决定谈话主题的空间和权利都赋予了我。于是,很快便进入了我所钟爱的主题:康德哲学。但很明显,一来她此前并没有怎么接触过康德和西方哲学,二来,鉴于世间学问的相通性和共融性,她对我谈起康德哲学颇有兴趣。

但正因为她没怎么接触过,即便她是中医学博士,我在畅谈时有多方面的顾虑。一方面怕她听不懂,一方面怕我说不清楚。而且这两方面,说到底,又可以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问题。就是我自觉开启的还是有点困难的。我夹在侃侃而谈和支支吾吾之间。但,大体上,进行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说我怕自己说不清楚,除了觉得她会不会存在理解上的障碍,更多的是,因为考虑到她对康德哲学的陌生,而康德哲学又深邃和宏大,我自己也学识有限,又想尽可能全面快速说清康德哲学全貌,以及表达我对康德哲学的叹服和折服,其间困难也就可想而知。好在,到底是医学博士,我低估了她的快速理解和领悟能力。还算顺利。

美,《判断力批判》,我一般不谈。但认识,《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实践理性批判》,则不得不谈。很显然,这也很符合康德这位大师的原意。康德当年在花了十五年时间的透彻构思,在开启批判哲学体系时,也是心中只有认识和道德。而关乎美,是他在完成这两大体系构建时才发现到的两大批判之间始终存在一个裂痕。于是,美和《判断力批判》成了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完善之举。最后,全面的批判哲学体系三大批判横空出世,成了人类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也成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甚至是一座无法被超越的巅峰。而基于他哲学概括和随之流溢出的“真、善、美”这三个字,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且还将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永恒的影响。

左谈右谈,东谈西谈,即便一直是在康德哲学的范畴内,但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该从哪里谈起。谈了这一点,又怕忽略了由此必然产生的尤为重要的那一点。谈了那一点,又怕疏忽了作为那一点的前提的无比重要的这一点。总之,就这么错综复杂地谈下去了。而在错综复杂中,我还是把重心放在了康德的范畴表上。因为即便康德本人来谈,他也一定会这样来安排前后和侧重的。康德的范畴表,太重要了,它是认识论和《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没有它,则没有《纯粹理性批判》和康德的认识论,更不会有道德律和《实践理性批判》。就更别提美和判断力了。

范畴表,知识的基因,真理的密码,量、质、关系、模态,我如数家珍一一合盘托出。什么多数性啊,单一性啊,总体性啊;什么肯定性啊,否定性啊,限制性啊;什么实体性啊、因果性啊、交互性啊;什么可能性啊,现实性啊,必然性啊。其实也就这么多。四组,每组三个,共十二个。而且每一组的前两个和最后一个还有规律。这一规律即:总体性不过是单一性的多数性,限制性,无非就是与否定性结合着的肯定性,交互性,不过是一个实体和另一个实体交互规定中的因果性,而必然性,不过就是由可能性本身所给予的现实性。

没有康德哲学基础的她,这些,断然是她不可能一时真正地明白的。我也向她直言,即便我,也完全不是真正彻然,很多年了,我还一直在领悟。但我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说:“范畴表里的这些范畴,正因为它们是客观的,是对任何一个人都同样适用的,不因人而改变的,所以它们才确保了科学的存在。不管你是谁,你都逃脱不了,只要你有理性。

其实,我所说的这句话,并不存在问题,可以说,康德作为认识论的整部《纯粹理性批判》,就是通过揭示出这些范畴,用来把人类的科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也即客观性和确定性,从休谟的怀疑论中彻底拯救出来。但我怎么也没想到,她会敏锐地在此时向我提出了一个看似通俗,却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既然每个人都有理性,而只要有理性,这些范畴都是必然的,又都得遵循范畴的规律认识事物,为何每个人的知识或者说认识会不一样呢?

这句话一出,我便怔了一下。我感觉被她一下问倒了,但我又隐隐感觉她的这一问题本身应该存在着问题。但存在什么问题呢?我又一时无法说明。所以我向她表示:这个问题我现在无法回答,等我好好想一想,日后交流。

分别后,我一直在时不时地想着这个问题。一来,我确信她这个问题存在问题,二来,不管怎样,这终究是个问题,即便她这个问题有问题,我也得能指出来其问题所在才行。而且我突然意识到,这背后还有一层更为严肃的问题,即道德问题。因为根据康德哲学,同样,道德法则也是是客观的,是对任何一个人都同样适用的,不因人而改变的,所以才确保了道德的存在。不管你是谁,你都逃脱不了,只要你有理性。那么,按照她的这一提问,不意味着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必然一样?

智慧如康德,显然不可能认为会是这样的。但是她的这一问题却有着很大的代表性,可能还有数不胜数的人,还会产生同样的疑问。即便我已确信她这个问题存在问题,我该怎么指出其问题所在呢?

很显然,问题在于,范畴的相同和必然,运用范畴规律的相同和必然,与每个人的实际认识问题的能力不是一回事。二者不能画等号。比如拿因果性范畴来说,“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当然没错。但我能认识到某件事物的原因,而你未必。虽然如果你要是去认识的话,也得遵循因果律。但她的问题还要细致一些。背后还有这样一个逻辑,即,既然每个人的理性都是这样的原理,那每个人的理性都是理性,应该都是一样的,自然认识能力也是一样的。包括道德能力。

每个人的理性都是一样的吗?我在谈话间,大概确实用了“上帝赋予每一个人同样的理性”这样的表述。如果我的这一表述没有错,她提出这一问题所依赖的背后的逻辑,似乎也就没有错。这就让我在回答她这一问题时变得尤为困难。

由此,我第一念头,还是想在康德哲学里去找。但康德好像并没有回答过类似这样的具体的问题。但似乎又回答地很清楚,只是我一时不知该如何理顺。然后,我突然想到中国传统的阳明心学。王阳明一直说“人人皆可成圣”,但几个人真成了圣人?所以很多人说王阳明是骗子。再次,回到日常生活,我也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那岂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是上帝?那我成了信口开河的最大的骗子了。

显然不是。这期间存在着概念区别和鸿沟。想了良久,我终于想清楚了。这一清楚不简单。博士医生的问题,看似日常和寻常,其实涉及到康德哲学很全面的东西。而且还让我意识到一对同样可以在哲学高度上领略的概念和命题:同与不同

理性的相同,其实仅仅指的是理性的本质、机理相同,而并非指在理性的实际运用中所达成的结果,即知识的获取和道德品质的建立上相同。因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同一性。前者只是后者的其中一个条件、一个基因。作为基因和条件,它们同。而它在运用过程中,会遭受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蒙尘。这就会导致不同。而这一蒙尘就是来自感性经验。理性具体到一个人那里,于是变得不再纯粹。

这还得分开来说,在知识和道德上两块领域分开来说。

在知识上,由于知识的原理,是始于经验而非都源于经验。经验即直观,这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里正文内容的开篇语。甚至都可以说,一切的知识都始于理性而非都源于理性。后一说法当然只是比拟。但总之,知识的获取是理性和感性经验的综合协作。也就是范畴和感性经验的综合协作。如何协作这里不谈,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说的很多很全面很清楚,但总之,没有理性,获不得真知识,只能获取一堆杂乱无章;没有感性经验,也获不得真知识,只能获取空洞的概念,甚至是站不住脚的虚假的形而上学。所以康德说,直观无概念(也就是范畴)则盲,概念无直观(也就是感性经验)则空。

即便理性是一样的,一样清晰的,但你直观不同,认识自然不同。而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生活中大家常说的,我看到了,你没看到。我能看到,你看不到。我路过那条路,发现那条路被堵上了,我说那条路走不通。这是一个知识。但你没路过,不知道,就以为能走。这也是一种知识。很显然,这里的理性是相同的,都是运用了实体与属性这一质的范畴,但结果却截然相反。再比如,我路过一片草原时看到五匹白马在吃草,我得出结论,那一群马都是白色的。而你随后也路过,却来了一匹黑马。你得出结论,只有部分马是白色的。这里的理性也都是相同的,并分别运用了多数性和全体性这一都是量的范畴,结论也不同。这都是经验的不同造成的

所以,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意味着经验视野决定认识;有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读书,也是一种视野的开拓。只不过前一俗语和后一俗语中的“书”的意思和内容已经偷偷发生了变化。

感性经验、直观,几乎和佛学里的“眼耳鼻舌身意,色相声味触法”等同。总之,正常理性下,经验相同,知识获取也便会相同。你如果路过发现了那条被堵的路,你也会得出那条路不能走的结论。你如果路过时发现全是白马,你就不可能得出是部分白马的结论。还好比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为何一个好的老师总是能带出同样的好的学生。当然有人会抬杠了,说,不一定。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一个老师,同样的讲课,学生们成绩却完全不一样。其实这些相同,并不意味着经验完全相同。别人听课时认认真真,你在睡大觉呢。不管多大程度的相同,经验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经验也有敏锐度不同的区别。

经验的,应该已经说地很清楚了。理性呢?会不会有不正常的理性呢?其实也有。这就造成了理性的不同。如果说来自经验的蒙尘,是对在运用理性获取知识的过程这种综合整体而言,那么理性本身的蒙尘,则是一种不正常的理性状态。比如人生病意识模糊时。即便不以这些特殊的情况为例,人的理性清晰度也各有不同。这甚至可以用人们常说的智商概念来取代。当然如果再继续追问人的经验敏锐度、理性清晰度为何会不同,虽然也可以回答,但意义就不大了。

再说一说道德品质方面。虽然博士医生当时仅仅是在知识的角度提出的这一问题,但同样适用于道德领域。

道德品质的生成原理和知识恰好相反,它需要理性摆脱经验的影响来达到。但凡是因为经验的原因导致的,都是他律,并不符合道德律。而认识是离不开经验的。而离不开经验的道德律都是非道德,甚至可能是伪道德。道德是出于义务,而非符合义务。比如一个商人,童叟无欺,符合义务,但如果该商人是为了获得好口碑,以图更好的生意,则这一童叟无欺没有道德律意义。否则,一旦他发现童叟无欺可能不但不会生意更好,反而会让自己亏钱,他就可能不会再保持了。只有不管任何可能的具体结果,而是把童叟无欺作为绝对义务,即原则来遵守,方为道德品质。诚实,不是因为什么而诚实,而是因为诚实而诚实。这就是康德所指出的道德行为或者说道德品质的体现。即为义务而义务

而如何才能做到呢?即仅仅按照原则行事,而没有其他目的。而对人来说,任何不是原则的目的,都一定是受感性经验驱动的。只有原则不是。而原则,正是人的纯粹理性带来的。是纯粹理性的表现。因此,反过来,也就可以说,一切因为受感性经验带来的目的,均和道德品质无关。而按原则行事体现为一种自律。还是以诚实为例,一个人如果按照朋友、父母、师长、领导的要求,甚至按照上帝的意志去做一个诚实的人,而不是因为自己要求自己,虽然外在表现是一样的,一样不具有道德性。也就是说,这些来自外在的统称为他律的东西,不能作为道德法则。

道德和自由意志相关联。而只有纯粹的理性,才是自由意志。人,在认识上,靠纯粹的理性,获不得知识;而在道德上,只有靠纯粹的理性,才能获得道德品质。人没有绝对的纯粹理性,只有上帝才有,而这种不绝对,并不是指任何时候都没有,而是指不可能任何时候都有。这就是人作为人的局限。意识到这一情形,人也就产生了谦卑之心和敬畏之心。所以苏格拉底说:“我知道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这里的“知道”,其实也就是道德智慧。在绝对的道德智慧跟前,再有着高贵品质的人,都显得如此卑微。其实知识也一样。

确实颇为深刻,没有哲学基础的人,只能去领悟,难以在原理上透彻理解。这里也无法展开更多,只是简单介绍。而我的目的是要回答:和知识一样,既然理性每个人都有,理性的道德原理也都一样,为何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一样。当然,在大致明了以上的道德原理后,也便方便回答了。

答案便是:每个人纯粹理性被运用出来的程度不一样。

纯粹理性被运用出来的程度不一样,其实也就是建立原则的心智能力不一样。而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来说,即心性不一样。心性不一样,和每个人都有理性,并且理性运行的规律、原理相同并不矛盾。和上述谈知识的情况一样。每个人的在道德方面的纯粹理性,由于特定的时空经验影响,均不一样。就好比你我二人皆有一辆相同的车,但由于我们的路况不同,行驶起来的表现也无法相同。因此,就像没有两个一样知识能力的人一样,也没有两个道德品质一样的人。都有大小高低之分。

如何能造就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呢,这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榜样的力量,还有一些人会想到所谓的道德教育。其实,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方法论”的部分,也明确提出了纯粹理性的训练方法,但和榜样与道德教育绝然不同,而且关于榜样和道德教育,康德一再提醒我们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进入误区。因为它们没有本原性的方法的正确性。这二者可以塑造一个有着道德表现的人,但不一定能塑造出一个道德的人。即便利用它们,也必须还是得回到那个有着本原性的正确性的方法。即反思或者叫反省

只有反思或反省,才是唯一的最本原的正确的道德品质塑造的方法,或者叫纯粹理性训练的方法。所以,看一个人有没有道德能力空间,就看他是不是一个习惯于反思的人即可。一个善于自我反思的人,永远不会堕入恶的深渊。或者说,总是容易向善。当然,有人估计会问,到底什么是反思和反省呢?其实就是逻辑的运用。康德说,逻辑,在实践上走向道德。希望不会有人在问我,逻辑怎么运用呢?实在不是这篇文章该继续涉及的主题。

总之,对不同的人而言,不管是知识,还是道德,因为理性的相同,相同的只是形式,而非内容。而具体的知识和道德品质已经是形式和内容的合二为一。这就是对她那个问题的最简练的答案。

先回答她这么多吧。已经说了很多了。但因为所涉问题深刻和重大,回答一个问题,又得牵涉出很多其他问题,我承认着实难以通过这么一篇文章的阐释就能让问题彻底通透。相信她作为博士,知识储备渊博,定能理解我的阐释。毕竟以后,还可以继续交流。

想到刚刚和一个朋友还聊过同和不同的命题。他说,天下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样的。我回他说,是的,但你只说了一半,天下也没有两片不同的树叶。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我们就能走进了康德哲学。然后我又补充几句,我说,不同的那一面,叫经验;相同的那一面,叫理性。康德哲学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寻找不变的法则。我们不要被不同迷蒙了双眼,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古希腊智者派们(注:公元前5世纪前,古希腊智者泛指聪明伶俐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如荷马史诗提到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时,都称为“智者”。后来,自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称之为“智者”。著名的希腊“七贤”,在希腊文中,也就是“七个智者”的意思。到公元前五世纪,特别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智者”虽有上述涵义,但多指专门以教授青年而获取报酬的职业教师。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因而智者在历史上又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的那种狡黠与狡辩以及近代西方休谟那样的怀疑论。离真理渐行渐远。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用相同去看种种不同。于是,我们将不再迷惑。


公众号订阅
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可订阅刘峰律师【且听峰声】公众号,了解更多刘峰律师信息和动态。
相关[律师文章]
1 刘峰律师:我只能送你到这里
2 刘峰律师:律师最应警惕的八种人之一:小人
3 刘峰律师:中国没有大律师,也不会有大律师
4 刘峰律师:中国的政府和国民们,请善待律师
5 刘峰律师:要做委托人信赖的律师热点文章
6 刘峰律师:求告的迷途—写给申冤者的话
7 刘峰律师: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是律师
8 刘峰律师:律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更是艺术家——寻找律师职业之魂(4)热点文章
9 刘峰律师:凡动刀的,必死于刀下
10 刘峰律师:真正的社会精英只能是那些在大道上前行的人
相关图片文章

【刘峰辩护学系列(2)】辩护,总是辩护者的智慧在向司法权的挑战

刘峰律师:一个没有理念能力的律师不配做大律师

刘峰律师:谈点感情

刘峰律师:陈有西律师的扯淡的君子道
2014 @ 广东未央律师事务所 刘峰律师 diyibian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84498号-1 预约电话:(手机)18613049494